死魂牵引阵型 死魂卡组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死魂牵引阵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死魂牵引阵容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
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人总有一死,家里的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还是会不熟控制,亲人的去世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那么,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下面就来看看相关的解释吧。
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1
人死后还记得前世的事,而且是记得前三世。
因为佛教有一句话 ,三天不吃人间饭,七天登上望乡台。人死了三天内,经历中阴身。此时不是鬼而是魂魄,可以到任何地方,天庭和灵山或者地狱,不受控制,也有可能经过刀山火海剑树也有猛兽在追逐,这些都是业力牵引。七天后上望乡台看了之后就到森罗殿接受审判,从第一殿开始,到十殿,然后经历奈何桥前看三生石。看到前三生的事和父母。然后喝孟婆汤之后过奈何桥投胎。之后就不记得了。不过佛经记载,等轮回投胎机会是难得的,如果鬼魂要等阳间的人见最后一面,可以拒绝喝孟婆汤。但是这样就不能投胎了。在奈何桥边等待。要三千年才能投胎。如果要想记得前世,要能以愿力回到这个时间。那么只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成佛才能随意到任何国土。
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2
人死后会去哪里
根据道教文化理论,人死后会去阴间。在人死亡之后,会有阴间的捕快,也就是黑无常和白无常前去勾出人的魂魄带进鬼门关,再由阴间的两大使者,也就是牛头马面,把亡灵带到阴曹地府接受阴间大法官十殿阎罗们的审判,最后再决定亡灵是可以进哪一道继续轮回,或是上天去享福,或是再次投胎为人或者某种动物,或是被打入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去受苦。
没有人知道人死后会去哪里,所以就有了阴曹地府的诞生,其中第一关叫做鬼门关,过了之后便要踏上一条叫黄泉的必经之路,路的两边盛开着一种极其艳丽的花,这种花只见花开不见绿叶,人们称它为彼岸花,这条路要走很久很久,到了路的尽头便有一条叫忘川河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叫奈何桥的石桥,桥的对岸有一个叫望乡台的土台,望乡台边有个叫孟婆亭的小亭子,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在那里守候并递给每个经过的路人一碗孟婆汤,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忘川河畔还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它记载了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过了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然后进入阴曹地府。
人死后还记得生前的人吗3
人死后还会记得子女吗?
答案是不会。
人生在世,最难以接受的应该就莫过于生死离别了,尤其是对于亲人的失去,让人痛不欲生。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是经历生老病死,但是长期经受病魔折磨的很多人都难以预料亲人会在何时会离开。而对于人去世了以后,从古至今不仅相信人死后魂魄的存在,而且据说还为这些刚刚去世的人指定了头七的习俗,大部分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回家中。而对于人去世了以后从古至今不仅香叶人死后黄埔的产假而且据说还来为这些刚刚去世的人指定的头七的习俗大部分认为死者魂魄会与头7反胃。一般都是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的时候返回家里面,这个时候家里面一定要为这个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呢便要进行回避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了,如果实在睡不着的话,也可以躲进被窝里面。据说是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呢会令他挂机,然后便影响他投胎再转世为人的,又有人说呢,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张天的时候会回家。据说是如果4这红包看见家人那会令他挂机然后别影响他投胎转世为人的人死后红包为和鱼头7到处飘带到了头七张片的时候会然后会到头七的时候返回家,庄稼人应该在这个时候烧一个梯子的'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个梯子爬到天上。不过每个地方习俗是不一样,说法也是不一样,具体是什么也要参考于当地。其实人去世了以后,魂魄也许会存在的,但是肉体已经不存在了。
在人去世之前一般是有几种反应的,比如说意识不清。这是在各方面都是没有什么意识的,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逐渐的.减弱,随之也会于正常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或者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无法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一阵清醒了,一阵糊涂,这也是正常的。还会出现一种回光返照,其实这种说法大部分人都会见到,就是在临终前的表现,但是他的出现让人很绝望的。比如说之前艳艳一些不能吃饭,突然有一天胃口变得很好,而且还说了一些比较开朗的话。有的时候还会说一些自己见到了什么什么人,而且精神也变得特别好,好像就是突然痊愈了一样,给家里边人带来了非常大的信息。可惜这种反常情况的话,往往都是回光返照,是身体在最要最后的挣扎,直到油灯枯尽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呀,珍惜当下是最好的。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以上就说这么内容,希望这些在生活中能够帮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有一个好心情。
听他们说这个叫生魂,还有人看过吗。或者有没有学说或证据证明他们存在?
相对于已死者离体的鬼魂,还活着的人出体后的魂魄叫生魂。据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生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阳气比较旺,不太怕活人的阳气,因此冥府往往在阳间都要安排一些活人做“冥差”,也就是走无常,为的就是走无常的生魂可以靠近将死的人,不怕将死者身边诸多眷属所发出的阳气,待生魂将死者魂魄领出家门后,再由鬼差将之押往冥府。
我觉得对于这种现象,现在的科学知识可能还是无法解释的,不是因为科学有局限性,而是因为我们对于科学的了解深度还不够,毕竟我相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被认知的事物。我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总有一天,这些现象会得到合理的解释的、
人死后灵魂还会记得生前的事吗
首先,死时中阴境相现前时入观明光:
曾闻正法而未领会,或有领会而其力不足,但不论何人,凡曾修习《指导丛书》之人,一经施用此法,即可顿入根本明光,由此“迳直大道”(The greet perperodiculor path)直证“无生法身”(The Unborn Dharmakaya),而不经过任何中阴阶段。
其法如下:
最好是将曾经指导死者之上师请来;设使没有上师可请,则请一同门师兄;设使同门师兄亦不可得,则请一饱学同道;设使饱学同道亦不可得,则由一读诵正确、清晰之人,由其反复读诵多遍。亡灵经由此法警策之后,当可忆起曾经习闻此种观想的法门,则顿时证入根本明光而得解脱。
至于时间之运用,略如下述:
亡者呼出最后一口气后生命力或灵力即行下降而入智慧脉轮 (The nerve—centre Of wisdom)之中,能知的神识(The Knower)即可体会法尔本然的根本明光。而当此生命力或灵力向后窜去而跃过左右两脉之时,中阴境相则顿时现前。
上述指示,应于生命力或灵力通过脐轮之后,冲入左脉之前行之。
此种生命力或灵力所需之时间,通常为垂死之人最后吸入之气至尚未完全吐出之时,或为常人吃一顿饭之久。
应用之法如下:
呼吸将停未停之际,设使迁识法已作有效运用,则此正其时;设使未得有效运用,则对死者说:
尊贵的某某(称呼其名),现在,你求道的时候到了。你的气息就要停止了。你的上师已经助你入观明光了;你就要在中阴境界中体验它在实相之中的境相了:其中一切万物皆如无云的晴空,而无遮无瑕的智性,则如一种没有周边或中心的透明真空。当此之时,你应赶快了知你自己,并安住此一境界之中。我此时也在助你证入其中。
对着弥留者读罢这节文字之后,复在其耳际反复读诵多遍,直到亡者呼气或出息已停,以使诵文的音义印入亡灵心中。
如见亡者呼气即将停止,则使其右侧向下宴息,成“狮子卧式”。其颈之左右两条动脉如有震动现象,应予压止之。
垂死者如有思睡倾向或睡眠境界现前,应予阻止,加压之指可以放松但不放开。如此可使灵力不致从中脉折回,以便使其必从“梵穴”逸出。现在该是运用真正的入观之法了。
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都可在这个时候一瞥实相明光的中阴境相,而此实相明光就是“法身无漏之心”(The lnfallible Mind of the Dharma—Kaya)。
呼气停止与吸气停住之间,是为灵力停留中脉的时间。
一般人称此现象为神志昏迷的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端视死者的气脉与灵力情况如何或好坏而定。以“曾习禅定且略有坚固定境,以及气脉健全的人”而言,此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大都颇长。
在助死者入观之际,上述对死者反复示导之词,应予继续不断地坚持下去,直到死者身上各种孔窍开始渗出一种淡**的液体,方可罢手。
以“生前生活有欠纯正,以及气脉有欠健全的人”而言,上述状态持续的时间,只有“一弹指顷”而已。但持续“一食顷”的例子,亦非没有。
据种种“密教本续”说,此种昏迷状态持续约有三天半的时间。其他的经论都说持续四天的工夫,并说在此期间,应助死者证入此种明光,坚持不懈。
应用之法如下:
设使死者能以自力诊察死亡征候,则此法应于昏迷之前运用。设使死者不能自行诊断死亡征候,则由死者的上师或某一门人,或一位与死者私交甚密的同门兄弟,将出现的征象依次以鲜明的语句反复印入死者的心灵之中,首先是:“现在,地大沉入水火的征象出现了……”
待全部的死亡征象快要完全完毕之时,接着以温和的语调对着死者的耳朵说:“尊贵的某某(如系僧侣,则呼‘敬爱的法师’)不要让你的心受到牵引。……”
死者如果是一位同门兄弟或其他同辈之人,则直呼其名而告之曰: .
尊贵的某某,世间所谓的死亡,现在就要来到你的身上了,你要这样决定:“哦,这是命终报尽之时。我决趁此机会,为利乐无量世界有情众生而证圆满佛道,以我的愿力行使我的慈爱之心,以使所有一切众生同证菩提,达到究竟圆满之境。你既作如是想了,特别是在明光法身可于死后为利一切有情众生而证之时,了知你已契入那个境界,定可获得大手印境界 (The State Of the Great Symbol)之最大利益,并作如下之决定:“纵使我不能亲证,我也会明了此种中阴境界,在中阴界中掌握契合大身(The Great Body of Union),以种种形体出现于世,饶益[一切有情]众生:我要服务尽虚空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
既发此愿,决不舍离,并全心勉力忆持平生所习种种功课。
如此读诵时,读者应将其唇附于死者耳际,清楚而又明白地反复叮咛,以使这些话印入亡灵心中,以令其心须臾不离。
待呼气完全停止之后,即以手紧压亡者睡眠之脉;亡者如果是一位喇嘛或地位、学养较读诵者为高之人,则更作如下祷告:“敬爱的,师长,您此刻正在体验根本明光,应该安住您此刻正在体验的此种境界之中。”
又如死者若为其他任何一人,则读诵者应作如下嘱告,助其亲证:
尊贵的某某(称呼其名),谛听,谛听!你正在体验清净实相明光的光辉(The Radiance Of the Clear Light Of Pure Reality)。你应加以体认。尊贵的某某,你现前的智性,其性本空,无色无相,本来空寂,即是真空实相,普贤法界体性(The Very Reality,the All—Good)。
你自己的这个智性,就是净识的本身,就是普贤王佛(The A—Good Buddha)。而所谓本空,并非空无之空,而是无有障碍,光明焕发,随缘赴感,喜乐充满的智性本身。
你自己的这个其性本空、无色无相的净识与光明焕发、喜乐充满的智性,二者不可分离,两相契合,即是圆觉法身境界(The Dharma—Kaya State Of Perfect Enlightement)。
你自己的这个光明晃耀、其性本空、与光明大身(The Great Body of Radiance)不可分离的净识,既没有生,也没有死,即是无量光——阿弥陀佛(The Immutable Light—Buddha Amitabha)。
你能有此认识,即已足够。将你自己的智性视为成佛的空性,并将它视为你自己的净识,即可使你自己安住在大觉的圣心境界之中。
如上反复嘱告三遍乃至七遍,务须清楚而又明白,如此,一则可使亡者忆起从前上师所教亲证法门,二则可使亡者将此无遮净识认作根本明光,三则可使如此认清自己本来面目的亡者与法身永久契合而解脱得以确保。
(二)临终中阴的第二阶段:死后现前的续发明光
如上所述,初期明光一经闻证,解脱即可获得。但是,设使初期明光未能证得,则续发明光即行显现——约在呼气停止后一餐饭的时间之内出现。
灵力依照死者善业或恶业因缘,流下右脉或左脉,而后经由任何一个穴窍逸出。接着便有一片澄明的心境出现。
所云初期明光持续一食顷的时间,须视死者气脉好坏以及生前曾否修习观想法门而言,并不一定。
识神逸出体后,它即暗自寻思云:“我是死了还是没有?”但它无法确定。它可以看到它的亲戚朋友,所见恍如生前。它甚至还可听到他们的哀号。可怕的业力幻影尚未出现,而由阎罗鬼王 (Lords of Death)导致的可怖魅影或场面亦未现前。
在这个间隙当中,主持其事的喇嘛或读诵者可以运用如下的指示:
以此而言,死者可有两类,一者已达圆满阶段,一者尚在现修阶段。如系前者,则三呼其名,反复重述上引关于入观明光的教示;如系后者,则向他读诵有关观想其中护佑本尊(Tutelary deidy)”的引介正文,而后告云:
尊贵的某某,观想你自己的守护来尊[诵者可在此处述及其本尊的圣号],一心不乱,至诚观想你的护佑本尊。观想他有如水中月影,虽有其形而无实体。观想他有如一位具有色身之圣尊。
如上读诵,使其印入亡灵心中。
倘若死者为一未修任何法门的常人,便对他说:“观想大悲圣主(The Great Compassionate Lord)吧。”
如此观修,纵使是原本不能认证中阴境相的人亦可认识了。
曾在上师指导下观修实相但工夫未纯熟的人,单凭自力无法明辨中阴境相。此时即需由一上师或同道师友,以生动的语句使其如实地印入亡灵心中。
虽曾熟习种种教法,但因致死病症过于猛烈,以至使其心灵无法忍受种种幻像的人,对于此种开示,亦有绝对的需要。
还有,虽曾娴习种种教法,但因违背誓愿或未能勤恳践行主要功课的人,对于此种教示,亦不可少。
如能于第一阶段中阴境相及时乘机认取,自是再好不过,但如未能的话,则可在此第二阶段的中阴境相中以此呼唤之法引发亡者智性,使他得以证入解脱之境。
因为,在此第二阶段中阴境相之中,亡者的身体性质上乃是所谓的光明幻身(The Shining illusory—body)。
此时,死者虽然不知自身是否已死,但却有一种澄明的境相现于其前。此时如能教示得当,则可使母子实相(The Mother— Reality and Offspring—Reality)互融而使业力失其统摄之力。此时,照道明光(The Clear Light on the Path)之驱除业力,如同日光之驱除黑暗。
这个所谓第二期中阴境相,系现于意生身(The thought— body)上。此时,能知的识心(The Knower)在徘徊观望着,不出它从前活动的范围,如能适当运用这种特别教示,即可达到目的;因为此时业幻尚未出现,死者自然不致受到播弄乃至背离他的求悟目标。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灵魂的探讨就没有中断过,灵魂的存在其实是非常玄幻的,大部分传说中人都是有灵魂的。一起来看看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吧。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1
人死了灵魂会进入六道轮回,会投胎转世,这个世界众生都生了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么循环不断,在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头转来转去,所以叫生死相续。这个生,是从顺习,众生都愿意随着这个生;死的时候,就是随业报变迁而流转,即随他自己所造的业去流转。
人在第八识没有离开之前,这叫未舍煖触
等这个众生临命终的时候,六识都去了,七识也走了,就剩第八识没有走。
这第八识从什么地方走,什么地方就是煖的、热的。譬如:要是这第八识从脚心走,这脚心就是热的;从腿上走,腿就是热的。这时候,这是一个现阴,现在的这个五阴身。
这个阴你修好了,它就成佛;你不修行,它就是鬼。
这时候,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这一生,做善事就生天,做恶事就堕地狱;造什么业,在这个时候就要受什么果报。若做善功德多,就会从头上走;若造罪孽过多,就会从脚上走。那么从上走,这是上升;从下边走,这是下坠,这是堕落了。所以这都有一个表法、表现,所以说“俱时顿现”,即刻都现出了。
就因为这个,念佛的法门是这样子,其它坐禅的法门、持咒的法门和学教的法门也都是这样子的;都是你在平时若没有这个习惯,等到用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死之后,中阴身阶段
在七七四十九天这期间内,在地府里要经过多番的审判。审判之后,善业重,就生在善道;恶业重,就生在恶道。这是人的生死大概情形。
死后怎么去吉祥地方
四十九天之内,能帮他诵戒、诵经、诵咒、念佛、供养三宝、放生、印佛经、造佛塔,造种种的福利,供养三宝,来救拔他。
佛经上详细说明: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过这四十九天之后,他随他自己所造的业,而去受他的果报。他经过千百岁的时间,没有解脱的时候。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2
传说中人死后第一天会去哪
在我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中,地府是非常神奇的存在,在一些传说中,地府被描绘的非常详细,有十殿阎罗,有牛头马面,有鬼门关,有孟婆汤,有十八层地狱,作为人死后所在的地方,地府总是让人们感觉十分恐惧,当然在西方,也是有类似地府的传说,就是地狱。
相传在人死后,就会有黑白无常来勾魂,然后三魂五魄交由牛头马面带到鬼门关,鬼门关是地府的必经之路,过了鬼门关之后,就是黄泉之路,路上都是大片大片的蔓珠华沙,就是人们常说的彼岸花,俗语有云: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过了黄泉之路,就是地府中鬼魂的一员了。
人死了灵魂在家待几天
灵魂说一直是个十分神奇的存在,有人认为人死后就是彻底消亡了,也有人觉得,灵魂不灭,生命永存,而灵魂一直是很虚无缥缈的存在,据说人死后,灵魂是不会离开身体的,但是也有人说,人死了之后,灵魂会立刻消失,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正确?
其实对于灵魂的存在,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人死后灵魂会立刻被驱赶出身体,到头七的时候才会回来,而在有些国家的传说中,人死后灵魂还会在身体中待一段时间,三天之后才会离开身体,不过对于无神论者而言,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世上真的有灵魂存在。
人在去世后魂魄去了哪里3
人死后入了坟墓灵魂在哪里
佛说:第一种人“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这种不好不坏之人,死后灵魂会停留在坟冢中,直到尸骨糜烂后,灵魂游荡天地,诸天不受,地狱不摄。
第二种人“在世之时,祷祀邪道,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这种人死后会因自己造下的恶业孽缘,堕地狱受无尽苦,来生多堕饿鬼道、畜生道。
第三种人“在世之时,大修福善、精勤行道”。这种行善积福之人死后,灵魂或升三十三天,或往生人间富贵豪姓人间。灵魂离开坟冢的那一刻,便由善业得生善处,。
因此在佛陀时代,为了早得解脱,僧人及豪贵人家通常采用“荼毗”(火化)的方式料理后事,加速灵魂轮回转世。
其实关于“灵魂归去”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有“身死神灭”与“薪尽火传”的对立观点。对此佛早就给出了答案:灵魂会依附肉身,直至肉身完全毁灭,方由业力牵引另寻归去。
再回到文前的问题:故去的先人,给他们扫墓、烧纸有意义吗?
在佛看来,新亡先人,魂留坟冢,是能够感知后人的敬意的。久故先祖,魂已离去,清明扫墓、中元烧纸只不过是后人自求一点心理安慰罢了……
人死后魂魄去哪?
人死后去哪,要看这个人生前常常做什么事和拥有什么心态(也即所谓“业力、或称习惯”)。
嗔恨心大,常常打打杀杀的,多半会去往地狱道;
贪婪心大,常常追逐名利欲的,多半会去往饿鬼道;
痴迷心大,常常迷恋异性而不能自拔的,多半会去往畜牲道;
能够心平气合做人的,至少仍回人道。
等等,等等。。
所以,人死后去哪,由他生前习惯的心态来决定。这也就是佛道儒三教,常常劝人淡泊名利欲、多多行善做好人的原因。
阴曹地府的八大战将你知道是谁吗
阴曹地府的八大战将你知道是谁吗?
第一名:娲皇,娲皇剑因沾有蚩尤魔血,被封印酆都地狱之中。女娲补天身死魂飞魄散,一魂投往酆都地狱,受娲皇剑灵所牵引,灵魂合一,化为人形,号娲皇,得无穷力量。但受蚩尤魔血影响,娲皇性格暴虐无常,凶残好杀。娲皇大闹酆都地狱,酆都大帝以扰界罪名,率十殿阎王群起而攻之,俱亦无可奈何。战况日久酆都地狱不得安宁。娲皇越战越凶,酆都大帝被其引魔血重创,权益之下,只能率万鬼臣服。
第二名:酆都大帝--酆都地狱之主。酆都大帝主责阴间事务,主管鬼国,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入到地狱,其灵魂都属酆都大帝管辖,以其生前所犯之罪,处治鬼魂。酆都大帝痛恨恶人,他所管辖的鬼国酆都地狱专收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之人以及鬼怪魍辆,关进此地狱的人罚永世不得超生,永远不能转生,哪都地狱比起佛界十八层地狱更为恐怖残忍阴险。
第三名:蔡郁垒--酆都大帝部将,酆都大帝座下大将,统率桃止山百万鬼军,严把鬼门关。卞城王人豪爽,酒量更豪放,常是一饮就是数日,却一点醉意都没有。他对酒不敏感,因而一有空就提著用恶人的骨头制成的。碎骨酒壶挨家吕门,所到之处那是轰声震天的哈哈大笑。这是地府,大家都是豪爽的人,大家也都是好酒之人,卞城王就是泰山王的长期酒友,两人一开始豪饮地下众鬼就乐不可支,反正再见到顶头上司那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第四名:蔡神荼--酆都大帝部将,进入地府必须先走阴阳路、过鬼门关,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得接受神荼的检查,必须持有通行证才可以过关。神荼由阎王亲自挑选出来,是一名绝对十足的恶鬼,他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没有一个可以碰混过关的。除此外,袖荼还作为酆都大帝的战将,阅领桃止山万鬼,治理鬼军,绝对袖气十足呀。
第五名:崔判官--幽冥地府判官,酆都地狱安设幽冥地府的政权机构来管治鬼怪魍魉,崔判官负责协助酆都大帝调查人民品德善恶和寿天,并作成判决书,上递酆都大帝案桌。崔判官温文儒雅,右手拿笔,左手拿判决书,记述受宙之人生平往事,由此写下判决,交给酆都大帝定夺。崔判官前身是连中三甲的状元,文采不错,自诩为道德之人。
第六名:魑--魑魅魍魉之“魑”,魑长期潜伏在黑暗深处,在惨淡的月光照耀下。死亡伴随着她的阴影,在毫无声息的袭击中突然来到。忽隐忽现的魑,依赖她恐怖的攻击力和奇怪的攻击方式,让人无法逃脱!
第七名:魅--魑魅魍魉之“魅”,她心高气傲,做事又偏狭狠辣,她身法诡异飘忽,真气凌厉逾电,隐於台面下执行侦搜等暗杀任务。魅拥有一双利爪,破人天灵,阴森残虐。可幻化数道身影扰乱敌人视线,然后合为一体将阴气汇聚于双爪再化为双影身形攻击敌人。
第八名:魍--魑魅魍魉之“魍魉”,魍魉性格残暴,他习惯停留在不见天日的地方,一日受到打扰就会依靠它们强悍的肌肉和锋利的牙进行攻击,直到目标死亡。他一般担任守卫地牢的任务,一旦发现敌人,魍会跑起来并残忍地抡起大棒进攻。那近乎荒谬的力量往往令人难以招架。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而且行动迅速。他用一种叫做"骨刺"的武器,同时进行进攻和防御的组合式的复杂攻击。他是一种可怕的魔物,具有强大的能量、敏捷的动作和致命的破坏力量。
在中国,人过世后有撞七,各七有何含意
一、什么是撞七?
撞七属于民间迷信说法,也不只是中国有,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这种说法。
佛教东传以前,我国就有人死后应当治丧七天至七七四十九天的做法。佛教东传以后,至魏晋期间,随着佛教的兴盛,治丧之礼日趋完备,至南北朝正式形成了“七七”治丧的礼制。《北史·外戚传》记载,外戚胡国珍去世后,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度僧七人。据《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记载,唐金城公主入藏后,将这种治丧礼仪带入了藏地并传播开来,形成了藏地的“七期”丧礼。
撞七,民间传为“撞上别人家治丧做七(每个七的第七天)”,并有“男怕撞头(七),女怕撞脚(断七)”、无人撞七不吉利等说法,有的地方还编了“撞七歌”,指引别人来撞七,如“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丧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之类。其实这是对古法的误会误传,明显存在迷信之嫌,很难从正法的角度自圆其说。
而真正意义上的撞七是指“七与七时间上的相交",是“交七”的通俗说法。每个七的第七天为交七(撞七)日,第一个七(通称头七)的最后一天,为第一七和第二七的交七日,依此类推,总共六个交七日。于交七日,因亡者前一个中阴身即将坏灭,下一个中阴身即将生成,古人认为这一天可能是亡者最后一次回家,故特别重视这一天的祭奠和超度。据《古婆沙论》五十三载:“尊者和须蜜曰:中有众生,寿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论》一载:“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定得生缘。”《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继嗣,为作功德,救援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
二、“七七”超度的原理
佛教认为,除大善、大恶者因业力牵引极大而直接投生转世外,一般人在死后生前都有一种过渡状态,这就是“中阴身”(或称“中有”)阶段。“中阴身”与人的肉身相比,其色身极其微细,普通人无法感知其存在。其形如小儿大小,感觉敏锐,行动迅捷,具五神通。“中阴身”碰到转世机缘,即生“倒心”,因来世父母交会而投入胎中。这种转世机缘以七日为一期,最多四十九天必然投生,进入下一个轮回。在“七七”期间,以“善愿功德力”(如营斋、修福、念佛、诵经)追荐亡人,可使其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而是超生到人、天善道中,甚至往生净土,这就是所谓的“超度”。
三、各七的追荐重点和含义
头七、二七直至七七(断七),共四十九天。通过追荐,头七能够投生的,效果最佳,二七次之,三七又次之,依此类推,至七七才投生的,则难以保证生在善道。因此,头七对于亡者与其追荐的家属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亲友们会全体到场,为亡者超荐,以期亡者当天投生善处。到第二七,家属们感觉到亡者罪业深重,可能仍难超度,必须更加努力,因而,这一天到场的人员都要沐浴,保持清净,听任主持法师的调度,做完所有的佛事才能吃饭,如果卜问亡者仍未得脱,所有家属从这一天起,就更加需要严守净戒,包括夫妻不得同房、任何人不得杀生,等等,直至亡者超脱为止。第三七至七七同第二七。
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第一七的重点不在追荐,而在于观察亡者生前所作善恶业哪边重哪边轻,善业重的,稍微超荐一下就投生善趣了,恶业重的,第一七可能超度不了,必须由活着的亲人们全力以赴荐福才能超脱。因此,从第二七、第三七起,要求会全面提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荐福给亡者,盼望亡者在七七之前超生善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民间那种误会误传的迷信说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在实践中也,没有任何意义,如按“撞七歌”,三七、五七、六七为吉,是不是大家都去撞就能统统发财、升职、行好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违背常识。而按佛教教理教义,恰恰是每个交七日都很关键,参加的人都应保持清净庄重,如法追荐,功不唐捐,亡者仅得其一,荐者自得其六,这是一件既利亡者、更利自身的大善事,哪里来的不宜?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灵魂的探讨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民间的传说中,灵魂的存在其实是非常玄幻的。那么下面为大家分享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1
人死了灵魂会进入六道轮回,会投胎转世,这个世界众生都生了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么循环不断,在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头转来转去,所以叫生死相续。这个生,是从顺习,众生都愿意随着这个生;死的时候,就是随业报变迁而流转,即随他自己所造的业去流转。
人在第八识没有离开之前,这叫未舍煖触
等这个众生临命终的时候,六识都去了,七识也走了,就剩第八识没有走。
这第八识从什么地方走,什么地方就是煖的、热的。譬如:要是这第八识从脚心走,这脚心就是热的;从腿上走,腿就是热的。这时候,这是一个现阴,现在的这个五阴身。
这个阴你修好了,它就成佛;你不修行,它就是鬼。
这时候,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这一生,做善事就生天,做恶事就堕地狱;造什么业,在这个时候就要受什么果报。若做善功德多,就会从头上走;若造罪孽过多,就会从脚上走。那么从上走,这是上升;从下边走,这是下坠,这是堕落了。所以这都有一个表法、表现,所以说“俱时顿现”,即刻都现出了。
就因为这个,念佛的法门是这样子,其它坐禅的法门、持咒的法门和学教的法门也都是这样子的;都是你在平时若没有这个习惯,等到用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死之后,中阴身阶段
在七七四十九天这期间内,在地府里要经过多番的审判。审判之后,善业重,就生在善道;恶业重,就生在恶道。这是人的生死大概情形。
死后怎么去吉祥地方
四十九天之内,能帮他诵戒、诵经、诵咒、念佛、供养三宝、放生、印佛经、造佛塔,造种种的福利,供养三宝,来救拔他。
佛经上详细说明: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
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过这四十九天之后,他随他自己所造的业,而去受他的果报。他经过千百岁的时间,没有解脱的时候。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2
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终结。我们的最终也就是走向死亡。但是往往死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他留下的全是悲伤。离开的人或许不知道。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种感受,因为他们走了,所以他们不会去了解活着的人有多么痛苦。
对于离开的人我们倍加思念,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面,离开的.人是有灵魂的。所以,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都会让我们有一种心灵的寄托,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离开的人,他始终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在了我们的身边。那就是灵魂的存在。
所以我们不禁会问,人死后,他的灵魂会去哪里呢?这个答案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其实很大程度来讲是人为了安慰自己而想出来的一个答案。这个问题科学也没有办法去解释。
其实,当一个要离开的人听到自己的死讯,或者说是宣布死讯的时候,他是能够听见的,但是他发不出任何的声音,她的器官开始走向一个极度衰竭的状态。你就是心脏要停跳,各种器官开始停止运作。这种身体上的感受,只有他才能够体会到。
这种感觉是黑暗并且痛苦的,但是痛苦过后就可以马上见到光亮。他会马上被一种极度的舒适感所包围。并且感受到自己处在另外一个维度中。
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已经都记得这样一个场面,就是孙悟空在自己想要灵魂出去的时候,他会把肉体静止,然后灵魂出去。当然,因为《西游记》是我国神话故事,所以他的一部分内容是存在玄幻性的。但是其实在人宣布死亡离开身体的一瞬间。情形也是大抵如此。
因为有一部分在车祸中撞伤并且濒临死亡的人们在被救回的时候就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站在旁边看着自己。流血救治,然后被抬上救护车。
整个过程我帮不上任何的忙,我只是静静的看着,甚至我的手可以穿过大家的身体。我像是一个透明的存在。大概这就是所说的灵魂吧。但是这个情况我们很多人无法体会,甚至说体会到的人也没有办法描述出这种情形,所以对于这种情形我们还是比较陌生的。
其实,人死后灵魂会去哪里呢?这个问题是一个更古不变的话题。同时也会有很多的答案。从科学上面来讲,人死后是不存在灵魂的。意识产生于大脑,当这个人死亡后,他的大脑开始停止运转,就是整个人消失。从古到今,有一部分人是相信灵魂存在的,但是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形存则神存,神灭则形灭。
人死后灵魂会去到哪里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希望。离开的人可以更好的生活,让活着的人有一个心理寄托。
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3
人死后会投胎吗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死之后是会投胎转世的,且魂魄经六道轮回再重生。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根据人的业力因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在六道中轮回。
佛家认为,一般人死后会依个人生前的业力在“六道”中流转。还认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过程。生与死一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认为死亡是一个新生的开始,当人死亡之后,其躯壳也就是说肉身会消失,但灵魂会永存。在“六道”中轮回者,死死生生,无穷尽也。
十法界之说:
佛教有“十法界”之说,法界在佛家一般是指意识所缘的境。在不同的经论和宗派,对法界的开合分类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之说。
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十个阶层不一样。十法界里从上面往下面看,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
再往下面有天、修罗、人,再底下有畜生、饿鬼、地狱;前四位是四圣,后六位是六凡。而佛教认为,人死了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会进行转世轮回。
六道轮回之说: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一般认为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就会转世投胎,人死后的这49天中,如果其家人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帮助亡人多做些善事,可以帮助亡人往生或转世。
六道轮回包括:地狱、鬼、畜牲、人、阿修罗、天人。
行善之人,死后转世三善道;三善道包括:天道、阿修罗到、人道。
作恶之人,死后堕入三恶道;三恶道包括: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果一旦落入三恶道,会很难超脱的。
人死之后如何投胎转世?
关于来到人间投胎的众生,其转世因缘是很复杂的。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以为人死后即变成了鬼;还有的对于灵魂的认识,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按照佛教的六道轮回之说,人与鬼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所以在人死之后,只有极少的会生于鬼道。所以说在人死之后即变成了鬼,这按佛教的观点来说是不成立的。
(说明: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1)中阴身阶段:按照人有灵魂之说,人死之后灵魂也自然离去,人的前世生命就此而终止。一般人临终后,都会有四十九天的中阴身自由漂泊期,在投胎转世的四十九天这段时间内,称为中阴身阶段。
(2)中阴身特性:中阴身虽没有了肉体,但其灵魂还是有意识的,这就是中阴身的我。中阴身的境界,前后大致有四十九天的寿命,短则以分秒或者以几天计算,多则长达四十九天以内。处在中阴身阶段,有的会重生新的生命(获得新的生命),这就是人死后灵魂投胎转世现象。
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以七天为一周期,而每七天且是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待业缘的安排,七七日而去投生。
以往投胎,一般多在家族中投胎转世。而现在国家规定一个家庭只允许生一胎,因为生育的名额受限,在家族投胎的机会少了,那么只能往家族以外投胎了。
中阴身之所以要投入这个家庭,这个父母之中,是因为有前世的因缘牵引。有的是讨债还债,有的是索命而来,有的是报恩而来,有的是协助父母创业而来的等等,总之都是无缘不来。
人死后投胎转世到哪里?
人死之后,根据每个人在阳间的表现决定着每个人的未来。
人死后,未来将到什么地方?决定于过去的业缘。
在中阴身阶段会经常的回家,如果我们生前的行为恶缘多,有的多年徘徊游荡或处在深渊,忍受着巨大痛苦,有的还被魔鬼所追赶,这整个景象和环境都是由我们的业障造成的。如果是属于自然死亡的,而不善不恶,较为人正直之人,大多数投胎转世重新来到人间。
佛陀在《入胎经》中讲述:“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产生,在婴儿未出生之前,也就是在受精卵形成时刻也经有了性意识。
《入胎经》描述说:“凡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阴身具有神通,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应到跟自己有缘的一些受胎机会。会看到自已许多未来的父母,但只会寻找与你最有缘的一对父母。
如何投胎?
如果有缘的女人排卵期到了,当与有缘的父母在做爱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去入胎投生。对于母亲的向往和喜爱,以及对父亲的憎恨或嫉妒,将导致那个灵魂转生为男婴;反之,则将转生为女婴。对于双胞胎而言,是两个中阴身同时投胎,此时入胎投生,中阴身到此已就结束了。
有缘才能投胎:
天地万物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所以说世间有些事情是因与缘的和合而成。由众多之因缘和合之特性,也正是佛家独特的观点。
“夫妇是前缘”,说起夫妻是前生的缘,包括善缘与恶缘。不是善缘,就是恶缘,“无缘不合”。所以正如人们常说的,只有缘两人才能成夫妻。
闽南人丧葬礼仪(2)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入棺
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
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
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
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
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鼓并诵经。
闽南的风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闽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轻易就受骗的人。
"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须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
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
"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丧气。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高耸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适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丧服改革后、服丧期也相应变革。
灵堂布置
成服后的丧家,灵堂正式布置起来了,气氛越显得肃穆凝重。在出葬前,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上铺红毡,表示对吊客的尊敬。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燃香二支,递给吊客。吊客掀起红毡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家的尊重,然后拈香跪拜。丧家要陪拜。拜毕;插香于灵前香炉。晚上,学男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枕土块,叫做"睡棺材头"或"守棺脚",至少头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着土块,取古人"哀亲之在草"和"哀亲之在上"之意,叫做"寝苦枕块"。丧家在亲死大殓之后,每日要在灵前敬茶饭,叫做"捧饭",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饭"时,孝妇要放声号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做"叫醒叫困",视死如生,极尽孝道。
即使在死者葬后,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旧进行,并提前一天或三天就号哭"叫醒叫困",然后"捧饭",直到服丧期满举行"除灵"仪礼时,才不再"捧饭"。所以"除灵"又称"散饭"。
大殓祭棺之后,除夭折或恶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过"旬"即七日后)落葬,贫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后须择吉日下葬。富者则搁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闽南丧礼中的一大陋俗。
搁棺停柩,一般都出于尽孝的考虑。民间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孙越孝顺。如果老人一死就尽速安葬,会被人视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都要停一段时间。
闽南是商业中心,又是侨乡,出外经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为了等待子孙奔丧归家,也要停枢。也有为筹措费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为找吉地好风水而耽误时日,或相信择日师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见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择日师选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请风水先生选基地,选中的吉地相去甚远,久争不下,落葬无期?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停枢,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厅里。出于特殊原因,不能停柩于家的,则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于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请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丧期内祭祀的日子进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数遍,甚至数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而定。
闽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块的杉木板制成,一头粗大,一头细小。一般多油漆成红色,棺身洒满金色。有的彩绘五彩花鸟人物,棺头写上金字"福"字(死者为男性)或"寿"字(死者为女性),字边加绘蝙蝠图案。棺尾绘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图案。
出山
闽南的出葬,俗称"出山"。丧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亲友前来送葬。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转告;也有另发"讣音",书面通知的。后来的"讣音"发展成为铅字印刷、精心装订成册的,内有讣告、死者遗像、各人悼词等。
"出山"之日,亲友到齐,丧家家属披麻戴孝着丧服。送葬的亲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后世改用一朵小鲜花或小白纸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孝男等跪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
"转棺"之后,举行俗称"起柴头"的隆重祭典,又称"起车头"、"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焚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毕,丧主钻进供桌底下,向接着跪拜的女婚等外亲跪拜答谢。当这些外亲跪拜时,有司仪者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外亲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这时丧主要从供桌下爬出来,跪在他们后面"随拜"。外亲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对死者的真挚情感而哭不出声泪,张嘴干哭,喷出的气息,扬起地上灰尘,一阵阵的,被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地称为"喷土粉"。女婿这方除了有被戏称为"喷土粉"的祭拜义务之外,还要在出葬队伍前列打出"灵旌"一幡。没有女儿的人家,往往要认个干女儿,以享受死后的这种待遇。内外亲跪拜之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侧答谢其他亲友的祭拜。
"起柴头"的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成巴土,子孙之寿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孙齐响应"好"!最后一根钉只是象征性地轻轻钉进一点,然后由丧主用牙咬拔出来,这就是"出钉"?"出丁",子孙后嗣将绵延不绝。如果死者为女性,封钉时则要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先敲一下。
这时丧乐队绕钵击出行进节奏,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司仪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妇孝女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
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动本族同姓之青壮年抬棺,以之为荣。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闽南工艺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吉祥的麒麟兽、凤凰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
规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轴"如云,鼓乐或"戏出"十数阵,围观者万人空巷,争看"热闹"。丧家的邻居、亲友,以前得过死者恩惠的,为感谢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队伍途经的路上设祭,叫做"摆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来,由抬棺者用杠棒撑起,吹奏鼓乐,孝主向摆祭人跪拜致谢,并赠以白布,同样要缠以红丝线。
子孙众多的丧家,出山时遗属不走在棺材后,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独龙杠"上的龙头拉出两条白布,遗属走在两条白布中,攀布条而行,颇为"壮观",厦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执"兔子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前端是女婚或孙婿或侄婿,称为"龙目"。"拔龙须"源于古代"执拂"之礼,意即送葬者牵引灵枢到墓地。厦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条件的就要"拔龙须",以壮观瞻。"投龙须"出山的队列,棺木以鼓钹民乐殿后,称为"格后吹"。
传统的闽南大"出山",是对死者最后的送别,是生者对死者敬意和怀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死者灵魂感情溢泻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展"门风"正其时。大"出山"中,先后登场亮相的闽南彩扎工艺、各式亭桥、服饰、挽轴、歌仔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乐等,五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现闽南灿烂的文化风采和精神向往,令人心驰神往。
入土
棺木到达墓地后,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号哭,诀别。和尚或道士在旁诵经。诵经完毕,人葬时,先放墓志铭,然后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气木栓,抬棺入穴,盖上灵旌。孝男将"木主"覆在棺上,请死者魂灵起千附主。孝男盖了第一杯上,然后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写着"后土"两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棺木埋葬之后,要由点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并烧金纸,这是必不可少的。
祭过"后土",孝男身背木主于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用朱笔和墨笔"点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两字,主字先写成"王"宇。这时,点主官先用朱笔在王宇上点红点,红点上用墨笔再点一下,"王"字就变成了"主字。"传说经此一点之后,死者的灵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闽南的"点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遗像上下先点红笔,再点墨笔。点主官在点主时日中还要念吉祥句:"点天天青,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点完朱笔后,即将朱笔朝太阳方向掷去,只留星笔。丧家在点主后,向点主官拜谢,然后将本主放回装有五谷和格钉的米斗内,米斗放在墓碑前,移过祭"后土"的牲礼,祭坟跪拜,然后烧银纸。
祭墓结束后,将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坟上,留下一部分带回家,以兆子孙丰收富足。丧主和全体遗属绕募一周,再抬一块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孙捧着,乘轿回家,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灵魂请回家。"返主"时,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过桥、拐弯时要叫着死者的名字,请它跟着归家。"返主"时还要不断滴洒从坟地附近汲来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妇女在户外路头哭接回家。
从坟地上请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厅的临时灵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上祭品和桌头用,点燃香烛,举行安灵仪式。从坟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点香跪拜。
安灵之后,宴请亲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猪肉煮红酒糟,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所以请吃这种宴席又称"吃红糟肉"。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现代的人们以"红槽肉宴"答谢亲友对产家的关心帮助,以淡薄哀丧气氛,力丧礼关键阶段划上句号。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丧家要上山巡视,看看坟墓的情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确实已"入土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显示了丧家对死者负责尽孝的情怀。
巡山时,死者遗属都披麻戴孝,备牲礼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烧金纸;后第坟墓,烧银纸。都要焚香,点烛,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确实结束。
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闽南多数做到?七旬?。一、三、五、七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称?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儿主祭,俗称?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俗称?查某孙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丰盛。做?尾旬?时往往要烧?灵厝?,即将纸做的灵厝焚化,给死者的灵魂居住。闽南多数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时?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对年(周年)时才做。?做功德?即为死者歌功诵德,以表子孙思念感恩之情,祝愿死者能早日升天转世。?做功德?时间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还有七天七夜。一般在丧家中堂布置功德场,挂起绿白两色的垂直对联,内容是对死者的吊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结合做?道场?。做功德道场也要烧?灵厝?。?灵厝?请糊纸店专制,规模大的在广场搭起楼房庭院式的竹架纸糊灵厝,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其中,两旁仆役伺候,卧室内有各种家具摆件,厝外有路桥和车船马轿,有街市店铺,行人景物,最后付诸一炬。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好了,今天关于“死魂牵引阵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死魂牵引阵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